网约车、外卖员,不是兜底行业!
“找不到好工作?先去跑网约车、送外卖过渡下。”这句常挂在人们嘴边的话,像一层模糊的滤镜,把两个高强度行业硬生生塞进了“就业兜底”的认知误区。可当我们拨开滤镜,看到的不是轻松的“过渡选项”,而是藏着算法压力、身体消耗与风险成本的职业战场——网约车、外卖员,从来都不是谁的“退路”。
所谓“兜底”,本该是能让人短暂喘息、低门槛且低消耗的过渡空间,但网约车和外卖行业的“低门槛”,不过是表象。人人都以为“有车有手机就能干”,却忽略了那些隐形的“准入成本”:网约车司机要承担车辆折旧、油费路桥费、平台抽成,每月流水刨去成本,实际收入远没想象中可观;外卖员看似只需一辆电动车,可超时罚款、差评扣款、装备费用,早已把“低门槛”变成了“高风险”。更别说行业对从业者的隐性要求——网约车司机要熟悉城市路网、懂得沟通技巧以应对乘客投诉,外卖员要精准计算路线、在早晚高峰的车流里与时间赛跑,这些能力并非“人人具备”,更不是“随便干干”就能胜任。
把这两个行业当“兜底”,更残酷的地方在于,它透支的是从业者的身体与未来。外卖员为了赶30分钟的配送时效,不得不在雨天闯红灯、在深夜奔忙,近年来“外卖员交通事故率高”的新闻从不是个例;网约车司机每天久坐10小时以上,腰椎病、颈椎病成了职业病,甚至有人为了多接几单连饭都顾不上吃。这种“用健康换收入”的模式,根本撑不起“兜底”的意义——兜底是为了让人养精蓄锐再出发,而不是让人为了生存消耗掉最后的精力。更遑论,这两个行业缺乏稳定的社会保障,多数从业者没有五险一金,一旦遭遇事故或疾病,连基本的生活保障都成了问题,这样的“退路”,其实根本退无可退。
我们之所以会产生“网约车、外卖员是兜底行业”的误解,本质上是对灵活就业的认知偏差,也是对行业价值的矮化。这两个行业真正的意义,是城市服务的“毛细血管”——网约车解决了人们出行的“最后一公里”,外卖员让千万家庭的餐桌更便捷,它们是现代城市运转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从业者也该是被尊重、被保障的职业人,而非“找不到工作才来干”的临时者。当我们把它们当作“兜底选项”时,不仅忽视了从业者的付出,更掩盖了行业背后的保障缺口:平台算法的不合理、社会保障的缺失、职业发展的天花板……这些问题才是需要被关注的核心,而非把行业当作“就业备胎”的借口。
打破“兜底”的误解,不是否定这两个行业的价值,而是要正视它们的真实面貌:它们是需要专业能力、承担高风险的职业,不是谁都能随便“过渡”的退路。更重要的是,我们该推动行业走向更健康的方向——让平台优化算法,减少不合理的考核压力;让社会保障覆盖到更多灵活就业者,给他们基本的安全感;让大众看到从业者的价值,不再用“兜底”来定义他们的职业。毕竟,一个成熟的就业市场,不该有“兜底行业”的偏见,每个职业都该有它的尊严与保障,每个从业者都该是为生活奋斗的“主角”,而非退而求其次的“备选”。
配资之家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