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于防范“非法代理投訴”風險的提示
發布時間:2021年09月28日
近期,銀行業金融領域“非法代理投訴”問題呈現快速增長態勢。為防范相關風險,維護金融消費者合法權益,營造健康穩定金融環境,中國銀行業協會發布了《關于防范銀行業金融領域“非法代理投訴”風險的公告》,提醒消費者正確認識“非法代理投訴”風險。
一、什么是“反催收聯盟”
受突發疫情的影響,近兩年有部分借款人收入受到影響導致還款壓力加大,在監管政策要求和支持下,金融機構積極承擔社會責任,踐行為“人民服務”的理念,為部分借款人提供了延期還款、減免利息、不納入征信失信記錄等措施。市場上卻出現了鉆政策的空子并以非正常手段幫助債務人惡意躲避債務、延期還款、修復征信同時從中收取高額服務費和咨詢費以牟利的組織,即“反催收聯盟”。
“反催收聯盟”利用互聯網論壇、微信朋友圈、網購平臺、社交平臺、短視頻等渠道招攬生意,打出“全額退保退息”等幌子,誘導消費者委托其“代理維權”,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保單、銀行卡、聯系方式等涉及個人隱私的敏感信息;唆使消費者無視合同約定,捏造事實,向金融監管、信訪等部門投訴,阻止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監管部門開展有效溝通,并以纏訪鬧訪等手段施壓,以達到其收取高額代理手續費、截留套取資金、唆使消費者轉購非法理財產品或參與非法集資等目的。
二、正確認識“非法代理投訴”風險
部分機構或個人假冒權威專家、專業律師等,誘導消費者委托其“代理維權”,要求消費者提供身份證件、銀行卡號、聯系方式等重要敏感個人信息,并支付高額服務費,通過捏造事實,阻止消費者與金融機構、監管部門開展有效溝通,纏訪鬧訴等方式,進行虛假投訴,或者提供統一投訴模板唆使消費者無視合同約定,向監管部門進行惡意投訴舉報。
“非法代理投訴”嚴重損害消費者合法權益,擾亂銀行正常經營秩序,擠占消費者合理反映訴求的金融資源,背后隱藏虛假廣告宣傳、侵犯公民個人信息、無證照經營、黑惡勢力恐嚇威脅等違法犯罪活動。消費者應充分認識“非法代理投訴”的風險隱患及社會危害,謹防信息泄露、財產受損、征信污點、遭遇詐騙,甚至引發違法犯罪行為等風險。
三、切實依法理性維權
消費者應保持高度警惕,切勿輕信參與“非法代理投訴”,尤其應拒絕參與編造理由、偽造證據、提供虛假信息等非法行為。應通過正規渠道依法合理維權,直接向金融機構、監管部門、信訪部門等公布的官方渠道反映訴求,或通過正規金融糾紛調解機構調解、法律訴訟等方式合法合理維權。
廣大消費者應嚴格遵守國家法律法規,拒絕“非法代理投訴”等行為,提高自我保護意識,保障個人資金安全,通過正規渠道正確了解金融產品及相關知識,共同維護良好的金融消費環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