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医40余载,我见过太多因气虚而长不高的孩子,每每此时,我总会想起《黄帝内经》所言“正气存内,邪不可干”。
在中医的智慧长河里,气是生命的根本动力,孩子的生长发育全靠这口气推着走。气足了,脾胃能好好运化,吃饭香、吸收好;肺气充盈,免疫力强,外邪难以侵犯;正气旺盛,个子自然噌噌往上长。
但孩子脏腑娇嫩,就像刚发芽的小苗,稍不注意就容易气虚。临床上,我常见一些孩子稍微跑两步就气喘吁吁,吃饭没胃口,一活动就满头大汗,天气稍变就感冒,其实都是“气不足”在捣乱。
孩子气虚,身体会发这些 “信号”
家长们可以对照看看,孩子如果有这些表现,可能就是气虚了:
1、稍微一动就满头大汗,晚上睡觉后背湿一片(自汗、盗汗);
2、经常感冒,一到换季就中招,鼻炎、咳嗽反反复复;
3、吃饭没胃口,吃一点就饱,大便稀溏,偶尔还夹杂不消化的食物;
4、脸色发白或发黄,嘴唇颜色淡,精神头不足,不爱跑跳。
以上这些都是脾肺气虚的表现。脾为 “气血生化之源”,脾虚了,身体没“原料”生气;肺主“卫气”,肺虚了,卫气无法保护体表,就容易出汗、受外邪侵袭。
说到给孩子补气,有一味药堪称 “儿科补气能手”,那就是黄芪。
为什么孩子补气,首选黄芪?
门诊上常遇到家长问:“给孩子补气,用人参行不行?” 其实人参补气虽猛,但药性偏燥,孩子体质娇嫩,吃多了容易上火、流鼻血。
黄芪就不一样了,它性温味甘,温温柔柔地补,不会伤到孩子。《中国药典》里说它能“补气固表、生津养血”,特别适合孩子的脾肺,我在给孩子们开方时经常会用到它。
门诊医案
上个月门诊来了个5岁男孩,妈妈满脸焦虑地说,孩子在幼儿园体检时,身高比同龄人矮了足足5厘米,这半年几乎没怎么长个长肉。除此之外,孩子最大的问题是爱出汗,白天玩一会儿,头发就像刚洗过,晚上睡觉枕头能湿透大半。而且特别挑食,米饭只吃几口,蔬菜碰都不碰,大便也总是稀稀的。
我看孩子的舌头,舌体胖大,边缘有淡淡的齿痕,脸色发白,小手凉凉的,这是典型的脾虚气弱、卫表不固。脾虚导致运化差,吃进去的食物不能变成“气”,身体没能量,自然没胃口、爱出汗,从而影响生长发育。
于是我根据多年临床经验,给孩子开了个方子:黄芪、太子参、炒白术、茯苓、浮小麦、煅牡蛎、山药、陈皮、大枣等,有健脾益气、固表止汗的功效。
2周后家长反馈:“孩子出汗明显少了,晚上枕头不那么湿了,昨天居然主动要吃青菜了!” 继续调理半个月,孩子不仅吃饭香了,大便也成形了,脸蛋也红润了不少,跑跳时的劲头都足了,最惊喜的是长了2斤肉,个子还长了1厘米,长得比之前快多了。
黄芪这样搭配,孩子补气不上火
除了在开药方时经常用到黄芪,如果将它与其他日常食材简单搭配,也能起到不错的效果。
1、黄芪+山药:健脾补肺,止虚汗
山药能 “补脾养肺、固肾精”,和黄芪搭配,像给脾肺加了 “双保险”。
做法:取黄芪、山药,一起煮水,煮15分钟后放温,给孩子当茶喝。适合爱出汗、挑食的孩子。
2、黄芪+太子参:补气不燥,强体质
太子参被称为 “孩儿参”,性子比人参温和,和黄芪同用,补气又不燥热。
做法:用黄芪、太子参、瘦肉,加姜片煮汤。适合抵抗力弱、容易感冒的孩子。
3. 黄芪+陈皮:理气不胀气,促消化
有的孩子补气后会有点腹胀,加一片陈皮就解决了。陈皮能理气化痰,和黄芪搭配,补而不滞。
做法:取黄芪、陈皮,煮水喝,适合吃饭不香、肚子胀的孩子。
但要提醒家长:黄芪虽好,但不是所有孩子都适合。如果孩子正在感冒、发烧、有痰,要先停一停,等病好了再补。如果孩子症状比较严重,一定要及时就医,在专业医生的指导下进行调理,切勿自行用药。
配资之家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