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的早餐铺飘着热气,科技园区的灯光彻夜长明,物流车间的机器嗡鸣作响。这些日常的经济图景里,民营经济始终是最鲜活的底色。从改革开放初期走街串巷的个体户,到如今贡献了50%以上税收、60%以上GDP、70%以上技术创新成果、80%以上城镇就业、90%以上市场主体数量,民营经济成为当之无愧的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生力军。”
站在新的起点,如何让民营经济走得更稳更远?答案或许藏在“市场”与“信心”两个关键词里。
市场的包容性,是民营经济最天然的土壤。改革开放初期,个体户被允许“摆摊设点”,民营企业被允许“自主经营”,市场竞争取代计划指令,民营经济便如雨后春笋般生长。市场的本质是分工与交换,而民营经济天然贴近需求、灵活应变。一家小餐馆能根据周边居民口味调整菜单,一家科技企业能快速迭代产品满足市场,这种“船小好调头”的优势,恰是民营经济融入市场血脉的体现。今天,无论是传统产业的升级,还是新兴领域的探索,民营经济始终冲在一线,正是因为它始终与市场需求同频共振。市场越开放、竞争越充分,民营经济的活力就越澎湃。
企业家的信心,是民营经济最珍贵的动能。投资要看前景,创业要赌未来。从“敢为天下先”的创业者,到深耕实业的企业家,支撑他们“砸钱”“冒险”的,从来不是短期的利润,而是对未来的稳定预期。这种信心从何而来?来自政策的一贯性,从“两个毫不动摇”的反复强调,到“促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写入中央文件,政策的连续性让企业家确信:支持民营经济的方向不会变。来自市场的公平性,当“玻璃门”“旋转门”逐渐打破,当“法无禁止即可为”成为共识,企业家不用再为“能不能做”纠结,只需专注“怎么做”。更来自社会的认同感,当“企业家精神”被大力弘扬,当“民营企业家是自己人”的共识深入人心,创业的荣誉感便取代了不必要的顾虑。信心足了,企业就敢加大投入、敢布局长远,民营经济就能从“活下去”转向“活得好”。
民营经济的发展,从来不是“单兵突进”,而是与整个经济体系同成长、共进步。既需要市场的“沃土”,也需要政策的“阳光”;既需要企业家的“闯劲”,也需要全社会的“护航”。但归根结底,它的生命力在于“内生动力”,即对市场的敏锐感知、对创新的持续追求、对责任的主动担当。从解决就业到推动创新,从繁荣市场到促进共同富裕,民营经济始终与国家发展同呼吸、与人民生活共命运。
站在新的历史方位,民营经济的舞台只会更大。当市场环境越来越透明,当政策支持越来越精准,当社会氛围越来越包容,民营经济定能在市场的浪潮中勇立潮头,在信心的支撑下行稳致远,为高质量发展注入更强劲的动力,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写下更生动的注脚。
配资之家门户提示:文章来自网络,不代表本站观点。